Wednesday, February 22, 2012

sadafdsadf

对冲,重点是,用相对轻微的代价去对冲你重仓的投资
对冲的工具的盈亏和重仓的主力的盈亏在数额上最好是相近。
而对冲的工具的盈亏和投资的盈亏往往是相反的。(要不然就是对冲错了方向?)

对冲并非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而是知道自己要的东西短期内会面对怎样的问题,而使用对冲的工具把这个风险对冲掉。
往往是在主力有可能亏损的情况下,以对冲工具把这个亏损减低甚至对冲掉。

使用对冲,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重仓的投资是可以安然度过我们所预见的风险,
可是我们却担忧市场的不理性会干扰到我们短期内的获利能力。
对冲,就好像为你的投资买下一个保险。
这样就可以确保你的投资在市场的波动下无论如何都可以无忧了。
(当然,关键在于你买的是不是保险,还是只是你自己以为是而已?)
对冲可以是有期限的衍生产品,也可以是所谓立场对立的公司。

对冲虽然有点像买大也买小。可是赔率却不一样。
另外我们要注意到就是到底我们这么做是否还有黄雀在后,被围骰通杀。
又或者是我们以为自己对冲了,其实却买入了另一种更严重的风险?
所以了解自己的投资项目与自己所使用的对冲工具是非常的重要的。

其实指数期货,FKLI就是一种可以用来做对冲的工具。
可是大家需要算好几样东西,
自己的持股和KLCI的Correlation是否很高?KLCI涨1%,你的组合是否也涨1%呢?
如果你持有的股基本上和大市的波动一起上下,那么FKLI可以说是适合你了。
过后要算算KLCI上下一点所影响到自己的持股的数额上下和FKLI的上下是否符合?
目前FKLI是一张一点RM50。
你的组合如果在KLCI上一点就赚100的话,你可以在预期大跌的情况下,选择使用Short两张FKLI来做对冲。
当你一进行这样的动作后,其实你就和把股票全卖了一样。可是FKLI的水钱却比你把整个组合卖出来得低。
这个时候如果你看错了,那么你股票的涨幅就会刚好足够给FKLI所亏的。
如果你看对了,那么你股票所亏的就会在FKLI赚回来。
一旦在你所预期的波动期过了,你就可以把FKLI的position close掉。基本上在你持有这张contract的这段日子内,股市的波动都会与你无关了。
当然你也可以不需要做100%的对冲,比如说上述的例子中如果你只Short一张FKLI,那么你只对冲了一半。那么股票上升你会赚钱。如果大市下跌你会减少亏损。
norehearsal讲到的,就是这段时间,股息照拿

如果说对冲是不懂自己要什么;那么不去了解对冲的,就是把自己限制在黑和白的世界了。
很久没写那么长,希望好心人士加加分

====================================

才14%。有Sime 的种植数据比较吗?
下个星期的KLK业绩应该有机会超过它。

看来大家的看点不同。

我的看法主要有2个:
1)CPO 平均价格维持在3K以上,长期都在这个价格以上。
2)种植面积不断增长

这2点一直不变,这家公司就可以长期买入。至于其他什么价格/盈利波动,我不会管了。
把心思放在自己有多少钱来买,或者可以买到多少股,更好。

产量和天气都是短期影响。即使天气变化称为永恒了,肯定会影响长期的价格。
所以,比较值得注意的是种植面积,尤其是 Immature Area 下跌到 17% 的时候。
Prime Area 超过50% 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成长的黄金期。

==============================

之前我把IOI,KLK和SIME每一个月所公布的产量做了个Excel,没有post上来。
基本上IOI的产量现在是每况愈下的。它在最旺盛的季节的产量也比之前同期低。
KLK的产量在我的Excel已经超过IOI了。
你所提到的成长,这是我弃IOI而取KLK的最大原因。

================================

我明白你关注 KLK / BK 的要点。一句话说完,KLK 是家百年历史的好公司,这我肯定是认同的。土地面积和管理层之类的东西,是属于公司的基本面。气候,原产品价格等东西,是属于趋势的因素。

我之所以会关注短期走势,是因为觉得这波股价上涨是趋势的成分较高,基本面的成分较低。不能说 RM17 的 BK 和 RM22 的 KLK 是没有基本面支持,问题只是基本面占多少?何况这些基本面的因素,也不是近几个月才发生。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趋势带动,而是单单看基本面的话,目前的股值,已经偏高。在 CPO 价格还是 RM2200 上下时,业主的卖价几乎和期货价格没两样。如今期货价格 RM3700 上下,而业主的卖价已经明显脱节,所以我才会觉得趋势的成分多过基本面。

既然趋势的成分多过基本面了,就有必要搞清楚一下,目前的趋势,是否站在我们这一边?我并没有预测短期未来趋势的能力,只是不想用过高的代价来买进趋势所附属的价格。Direction 肯定是没有人能预测,不过问题是,目前的 position,是否对我们比较有利?

没错,如果 CPO 的卖价长期都站在 3k 以上,那么这些公司当然不会有问题。但是,目前的 position 是,CPO 期货价格 RM3700,实际卖价只做到 RM2800。如果我没有记错,1961 的李老板在11月自己亲口说 CPO 可以上 RM3600,可是自己的卖价只卖到 RM2800 而已,这是什么居心?如果没有记错,2007-2008 年 CPO 最高峰RM4500 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家公司的卖价是在 RM3000 以上的。

长期而言,投资 KLK / BK 是能赚钱,不过目前的 Position 如何呢?是否对我们有利?成本效益高吗?还有,CPO 期货 RM4000 时,你卖 RM2800,那是你的事。当 CPO 期货暴跌至 RM1500 时,你也是被逼要卖 RM1500,甚至更低!可是,目前卖价只有 RM2.8k,而市场是跟着期货走势来开价....代价高了点吧?

没有其他的意思,不是为了争论这时候买进是对或错,因为大家的策略都不一样。只是发表为何我会关注趋势的想法。

Direction,我不知道。Position,是可以选择的....

==================================

哈哈,你讲了一大堆,那是IOi,不是KLK。
价格卖低过CPO,不代表没有多赚。
你忘记了下游工厂。

那个要等蚂蚁来。也是他教我的。

研究生,就是研究生。还要看基本面占多少,趋势占多少。
和这些想法相反的句子有:

投资是一门艺术。
模糊的正确比精准的错误来得重要。


你的想法,我都没有答案。因为这些想法不会干扰我要买它的行动。

=============================


找到了,在这里。不是很完整,希望能帮得上少许。

http://www.investalks.com/forum/ ... 2729&pid=157200

==============================

结构性改变不一定是来自因为公司本身。而更多时候是一个行业的。
比如说Nitrile手套比起天然胶手套的优势是不会引起敏感。当一些国家开始注重这一点的时候而强制性要使用不会引起敏感的手套的时候,这时就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
加上天然胶的价格陆续上扬,成为了用户从天然胶转换去Nitrile的一个催化剂。

同样的,油棕在石油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油棕用来发电或者做成生化油就会比较可行。还要加上科技能够配合到出产的生活油能够符合欧盟的标准。这时油棕就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又或者全球对Vitamin E(还是D?我忘记了)的需求突然大增,那么油棕可以先拿去抽这个维他命出来。油棕公司变成不是卖CPO得到最大盈利而是卖这些Vitamin。

比如说Iproperties和Jobstreet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从Iproperties和Jobstreet出现后,你要买卖房子的资讯刊登在Iproperties比起报章有效多了。公司要请人也必须往Jobstreet跑。传统媒体的效益已经大大减低,甚至很少人会去注意。在80后和90后主导经济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更明显的了。

基本上结构性的改变是会把供需关系改变的。改变游戏规则的。

我的看法是美元无论印多印少,都无法改变目前的供需关系。最多是引来一堆看好原产品的投资/投机者。(比如说Jim Roger)
这样只不过是把需求增加,而不是改变原本的结构。
然而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把供应线扩大,是我无限欢迎的。

市场除了会在结构性转变的时候给予PE的变化,也会在公司是否有显著成长的情况下给予不一样的PE。
所以你可以看到目前其实PE比较低的是IOI,KLK的PE高很多。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KLK的成长即将没有了,那么... 嘿嘿


===============================


1.在新加玻上市怎样都好过大马!
认同。所以我支持它当年把 PPOIL 卖给 Wilmar,换取 Wilmar 的股份。

2.很多业务都以WILMAR的名誉去收购和打理!
无论是 Batu Kawan/KLK,还是 PPB/Wilmar,我都还是看不出这有些什么不利。只要管理的人主脑都是同一班人,对我来说由谁的名义来做都无所谓。

3.PPB已经脱售了很多业务,有点想撤离大马之嫌。。
既然认同在新加坡上市比大马好,那么即使真的撤离大马又有何不可呢?你在 1. 都这么认为了,却又不给人家撤离大马,那不是很矛盾吗? 至于脱售一些没有生产力的业务,集中于 Wilmar 的投资,本来不是应该是好事吗?管理层又不是那种什么大鳄,即使业务撤离大马,只剩下 Wilmar 的投资,那它和 Wilmar 还会有分别吗?

如果它不是在过去数年都在脱售这些业务,它的 Operating Profit,Net profit,运用资金的效率会比过去 3-5 年好吗?抱着那些不赚钱的业务,像 2005-2006 那种做 RM 11 billion revenue,才赚 RM 0.5 billion operating profit 难到会比现在好吗?

====================================

再拿 IOI 的 Q2 报告作例子。

那个时期,FCPO spot month 平均价格是 RM3300。
IOI 在同个时期所达成的棕油卖价应该也是平均 RM3300。
因为, IOI 是根据 spot month price 来卖油棕的。
(这是蚂蚁兄说的。我不大肯定。)
(不过我相信,就算不是以 spot month price 卖,也应该相差不多,不会出现脱节)
所以说,没有 lag。

而财务报表里,IOI 的棕油平均卖价是 RM2800。这是由于 hedging 造成的。
IOI 在 Q1 时期作的 short position,后来当棕油起价了,它的期货亏损就会记录在Q2里。
反映出来的,就是拉低了 Q2 的平均卖价。(你可以看作,IOI 在 Q1 时就以 RM2500 左右的价格预售了一部分 Q2 的棕油)

这就是财报数字上反映出来的 lag。


你之前一直所讲的脱节,其实只是财报数字与 FCPO 之间的脱节(hedging 造成的),而不是 IOI 当时的棕油卖价与 FCPO 脱节。
也就是说,不存在所谓的“IOI 卖的棕油价跟不上期货价” 这样的脱节。

================================

这是你对“对冲”的意识的问题了。
FCPO本来就是给油棕公司做Short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如果油棕公司跑去玩long,我才要质疑它有没有搞错。

就好像Airasia怎样都应该去long原油的。它跑去Short原油才有问题!

我不够其他人长气,看看有没有人继续给你free education吧~~
你快快祈祷你是Knowledge Magnet吧~~~

===============================

wilmar应该long 油棕,IOI应该short 油棕
Amway应该long美元,topglove应该short美元
并不是有利还是不利
FCPO只不过作为稳定价格的一个工具
我想了又想,还是不要解释太详细,给那么多free education
我还要等等看

=========================

你是指占业绩的比重吧?问题是它自己consume多少油棕?对不起,我是很少看年报的人。我不是在和你说年报的东西。而是利用这个工具的概念。
很简单,IOI是油棕净出口公司还是油棕净进口公司?净出口公司应该short,净进口公司应该long

===============================
不是对错问题,而是使用工具让价格相对的稳定,这样企业才好做。你想下如果你卖鸡饭,鸡和饭的价格上下波动很大,怎么办?难道你的卖价一直跟着这些价格调?
这时就需要用鸡的Future和饭的Future来帮助你稳定价格了。

我觉得关键不是在明白那个词的意思,而是明白它的运用。

===================================

其实,Future只是一种Contract。我们很多时候在做类似的交易可是却完全不知道。
打个譬如,你去打工,老板跟你签合约,讲每个月给你5000块薪水,除了应有的EPF,没有其他Benefit
接下来每年Review一次。
这个就是12个月的“时间Future”了!
老板就这样的把给你的钱锁定在5000块,long了你一年的时间供应。
而你就是等于把自己这一年的时间Short了给老板。
明白吗?
如果你是打工的,没可能跑去long吧?因为你要卖时间赚钱,而不是要买时间。
而老板却可以再把跟你long了的Contract,以承包/外包的方式再次short出去。
老板就赚取了当中的价差。

另外,上面忘记讲的,就是如果你不是和老板签12个月的Contract,而是让你的薪水随着“市价”波动。那么你就很难向银行借钱,很难向家里交代,很难买车买楼。
因为有时候市价低可以更低,当然高的时候你固然开心了。可是这样就提供不到大众所需的稳定和安全感了。
===============================

为什么供应商要Short,而买家要long?
这样怎样做到价格稳定呢?
比如说你卖鸡饭的,你为了确保接下来的一年都不受鸡和饭的价格影响,那么你就买了整年你所需要的鸡和饭的Future。(也可以好像以前解释FKLI那样只买一部分,比如说一半)
这样你就可以大胆的跟你的顾客担保说不起价了。
因为即使Future跌了,可是你在卖出的鸡饭赚回来的就补了那个亏损(成本低了)
而如果Future涨了,你就可以用Future赚的去补你卖鸡饭的亏损(成本高了)

如果你问我哪来那么多钱买这些Contract?
很简单的,你也可以开始卖Coupon,然后用这些Coupon卖了的钱拿来Hedge。
那么你一年的价差基本上都赚到了。

现在明白为何很多公司很喜欢卖Coupon吗?
又或者为何航空公司很喜欢早早做一些Promotion让你们在一年之前定票?

=======================

讲到陈总,
嘿嘿,也是Future高手啊,
他Short了为期30年,RMx的马币Contract,拿去换了一张long房子的Contract(99年还是Freehold?)
然后再自己印两年生一年死的Contract给房客(还是一年生两年死?不确定details)把屋子的空间Short了给房客,换取现金去填第一张Contract
中间价差就是他赚到的了
最后,那张long房子的Contract还可以再卖一次来赚多一次价差。

当然,当中的阴谋家,就是所谓的法律,你必须经过律师来做这些东西,给律师过河湿脚。
而法律就提供你当中的“稳定性”(也就是所谓的任何一方毁约可以告他)

==================================

在我回答你什么是 forward,以及 "Forward contract 和 Future contract 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之前。。。
先要问你,你知道什么是 future 吗?

因为从你跟蚂蚁的问答,我感觉你好像不是很了解 future。
介意讲一讲你对 future 的了解吗

===================================
Fimarcorp
业务相当简单化,主要分3大类:

1. 印刷
政府机构机密文件,Passport,JPJ Road Tax,邮票等等。而且,是没有竞争对手的。

2. 棕油

3. 印钞票  最近减少的那 RM24 million receivables,可能是政府没有钱,叫它自己印着先。

其实还有第4的,产业收入....不过那个,没有也罢。

想知道更多,可以去下载年报,和爬帖。

============================================

OK。算是讲到重点概念。这个概念上,Forward 跟 future 是一样的。

.

Forward 就是双方签订的合约。在未来某个日期、地点、以约定的价格和方式买卖货品。

Forward 的特点是灵活性,任何两方,任何时候,都可以签订条约,合约内容完全可由双方商讨决定。
通常,签约时双方都不需付款,等到交货时间才有金钱交易。(当然,条件是可伸缩性更改的。)
此和约有法律效用,不可单方面毁约。

Forward contract 的缺点是,需要寻找买家/卖家(可以自己找,或通过一些机构作中介),不像 Future 那样(交易所里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买卖方。)
当然,像 IOI 这种公司,一般都有不少长期顾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跟顾客洽谈签订 forward contract。
另外,合约双方要有心理准备,万一对方故意毁约、宣告破产、玩失踪。。。你就可能无法按合约收到钱/货。(这叫 counter party risk)


上面几楼中,蚂蚁兄作了很多的比喻。。。那些通通都是 Forward contract,不是 Future。

.
.

Future 就是把 Forward contract 证券化后的产品。它们之间的最明显分别就是 Future 是在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而且 future 都有一定的规格、形式。例如 大马期货交易所的 FCPO,每 1 lot 就是一张 25吨棕油的合约(棕油品质方面有一定的标准)、合约在每月 15日 expire、交货时间是每月 1~20日、地点是交易所规定的(包括有Port Kelang, Penang/Butterworth and Pasir Gudang,期货卖方必需把货交到其中一个地点)。。。。。。等等等。买卖期货合约一般都是 margin trading 性质的。

Future 的特点是简单方便、交易所里面有大量的买卖方,且 counter party risk 近乎零。另外就是容易抽身。如果你 short 了一张合约,过后感到后悔,只需要 long 一张相同月份的合约,就是 close position,也算是 cancel contract 了,交易所会以差价计算盈亏并以现金结算(不需交货/拿货)。这一特点,使得期货市场吸引了很多的投机客(事实上,投机者往往是多过对冲者的),也为期货的 liquidity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Future 的缺点是内内容欠缺灵活性(例如交货地点)。 Future 的每单买卖都必需先付一些款项(作为 deposit)进交易户口,而且价格每天结算,如果中 margin call 就要马上补钱。

=====================================

种植公司要对棕油做护盘,Future 和 Forward 都可以。

用 Future 的话。一般上是纯粹买卖 contract,靠赚取差价护盘。。。
当然,也可以选择不 close contract,而直接根据合约交出棕油货物,达成真正的货物买卖。
(这就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你的油棕园离开所规定的交货地点多远,运输费等等 。。。)

Forward Contract 的话,一般上合约双方都是真实的买家、卖家。
所以,除非出现毁约,Forward contract 一般都是牵涉到实际交货的。


所以说,IOI 的例子。财报显示其拥有大量的 Forward contract。(对方可能是 IOI 的顾客/supplier)
如果是 short 棕油合约,到了交货日期 IOI 会把货交出去,对方会根据合约价格付款。
所以,买卖价格是会反映到 Revenue 里面去的。



举例。

假设 IOI 在去年 8月份跟一个顾客签了一份 Forward contract。
内容是在 11月份把 100,000 吨的棕油,以 RM250 million 卖给对方。(RM2500/MT)


到了9月底,棕油价格起到 2800。
这里,它会有一个 RM 30 million 的 fair value loss。(简化的算法,真正计算需加入许多市场和会计因素。。。)
这是还没完成的交易,就不会反映到 Q1 的 revenue。但这单 Fair value loss 应该会记入在 Q1的 P & L 里面。(FRS 的要求)

但到了11月份,IOI 根据合约交货,收了对方 RM250 million。
根据其性质,这是一个真实的买卖,其性质肯定是营业额来的。
所以这 RM2500/MT 的卖价应该会反映在 Q2 财报的 revenue 上。

==============================

总结一下。

说了这么多,其实要表达的是。
IOI 财务报表里,受到 hedging 的影响,它的 CPO average sell price 看起来相对于 FCPO 会有 lagging。
但是,这个 lagging 是一个假象来的。

道理太简单了。在 Q2 期间,如果 IOI 找不到顾客以 RM3300 买它的货。它大可在 Future market 上卖货。何苦要白白亏那 RM500?它的顾客也应该是明理的人,不可能在棕油 RM3300时还要求 RM2800 买货。

但如果是之前签订了合约,就不同了。必须按照 合约价买卖。


所以说,那表面看起来的 lagging,是由护盘带来的效果。
如果去掉 hedging 效应,是没有 lagging 的。
因此,这 lagging 并不是实质上的脱节。

====================================

选择继续持有 Nestle 的理由

Nestle 第4季度的业绩公布了,全年盈利和股息都几乎是令人失望的。除了派息率依然是盈利的100%令人感到安慰以外,其它的几乎都大跌眼睛。这是我作为一个Nestle股东的心情。相信其他持有 Nestle 的人,也大概如此吧。目前 PE 27+,DY 才 3.8%,和一般的 PE 20-22,DY 3.8-4.4% 出现了明显差距。PE 27....似乎也是过去5年里都没有发生过的。那么,为何我还会选择继续持有呢?

首先,这次 Q4 的净利是 RM39 million,去年同期为 RM86.2 million....少了 RM47 million,或下滑了 54.5%! 不过,来看看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Income statement 2010.JPG

大家都知道,近期食品业都面临原料成本上涨的压力。而这可以从 Cost of sales 里看出来。2009 RM605 million -> 2010 RM636 million,原料成本涨了 5% 左右。但销售额才增长 1%,单单这里,Nestle 就已经多了 RM20-30 million 的负担。所以,近期 Milo,Nescafe 等产品都在2月涨价 4-6%,是合理的。这也和财报里观察到的想象相符。粗略式的用数学计算,如果起价 5%,就代表销售额会涨 5%,那么 Revenue 就会由 RM963 million ->RM1011 million,多出~RM50 million。当然,投资不是数学,毕竟不是所有产品都涨价,所以不能这么估计。不过由于 nescafe 和 milo 都占据了 Nestle 相当大比重的销售,那么就当作一半,RM963 million 起 2.5% -> RM 987 million,多出 RM25 million 左右,也足以抵消这波原料价格波动。何况,业绩是12月,现在已经是 2011 年2月尾了,Q1 也要完毕了,原料价格的负担已经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了,我们应该为过去的表现而执著?还是注重公司现况和前景呢?

另外,从 income statment 里可以看到,Q4 更致命的因素,就是 Operating Expenses 成长了 15%,或多出 RM36 million!如果看回 Q3 的季报,其实当时 nestle 全年 (9 months cumulative) 的 operating expenses 和去年同期几乎没两样的。单单是单季里开支增加了 RM36 million。我不排除广告增加所带来的负担,但我不认为全都是因为广告因素。在还未继续解释更多前,可以先看看 Q4 季报 pg 5 里,有注明该季 Nestle 的资本开支,或为了收购 BAT 的工厂,来改为自己新厂的开支。不是个小数目。当然,我不是说那 RM36 million 就是 Land 的那 RM36 million,因为这 RM145 million 的数目,是记录在 CAPEX 里,或 Cash Flow used in Investing activities,acquisition of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里。

Acquisation.JPG

可是,之后我为了检查 Nestle Operating Expense 的 accounting policy,翻查了 2009 年的年报来参考,FRS accounting policy 在 Nestle 里是怎样实行的。之后就发现到图下,2009 年年报 pg 20-21 的 notes,关于 Property,Plant,和 Equipment。首先,从 pg 21 里看到,收购或注销资产的盈利或损失,都会记录在 income statement 的 Other Income 或 Other Expenses 里。

Asset1.JPG

可是,季报只有 Operating Expenses....没有 Other Expenses 或 income。不过,如果你看回年报里更详细的 Income statement 来比较,你就会发现,季报里的 Operating Expenses,其实是包括了 Distributing and Selling Expenses,Administrative Expenses,和 Other Expenses。这3个项目的综合,会被简化的记录在季报的 Operating Expenses 里。如果再仔细留意的话,我们会发现到,这个 Other Expenses,在 2009 年时也是比 2008 年来得高很多。而 2009 年,正是 Nestle 花大量的 CAPEX 的时候。

Income statement 2009.JPG

之后,2009 年年报 pg 21 有提到,替换工厂配件的开支,是可以衡量的。至于被替换掉的配件价值,是不会被承认或记录的。如果我没有 interpret 错的话,意思应该是,你注销掉机器,人工需要 RM100k(拆除,搬运和技术费用),机器价值是 RM1 million,那么就只算 RM100k 的开支,机器的价值不算。可是,每日维持工厂和机器配件的 servicing 和种种开支,都会记录在 income statement 里。

Asset2.JPG

所以说,收购 BAT 工厂前后所花的 RM145 million,以这个比率来看,增加 Other Expenses RM15-20 million 不是个出奇的事。如果要查证这件事,那么就要等年报出炉才能断定了。如果新年报显示,是 Selling and Distributing Expenses 巨增的话,那么多数是广告费影响。如果是 Other Expenses 的话,那么就是新厂房的开支影响了。

以下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

至于未来市场潜能和新工厂所带动的成长潜能有多少,是无法知道。不过就单纯点,用个幼稚的算法。NESTLE 的 ROE 今年是 64%,ROA 是 25% 左右。以 RM145 million 的 Asset 来说,从这里算出的额外盈利是 RM36-93 million 了。虽然市场潜能肯定不止这样,不过这样算,都已经是个双位数成长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