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董教总为首的七大华团向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提出七大建议,不过华团要求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及拨款资助独中发展的两项建议,却遭到慕尤丁的当面否决。
据《当今大马》报导,这名巫统署理主席连续以国语与英文,强调独中的“独立”字眼,因此就无法获得政府的拨款资助,并说,如果它们要援助,就必须依循现有(教育)政策。不过既然它们要自由和独立,政府就不应该资助独中;至于统考,由于不属国家教育政策,因此政府不会承认这种文凭。
慕尤丁至少比马华部长“坦诚”
这是历届教育部长中,甚至是国阵的部长中,第一位公开坦承,不承认统考文凭是“国家”(国阵?)的教育政策,当然,“独立中学”的由来,也与国家教育政策有关。
相较于马华的副教育部长,慕尤丁显然坦诚得多了。他告诉我们,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阵许多领袖,实际上一直在欺骗华社。
自《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并实施后,原来在属于国家教育主流的华文中学,瞬间被迫成为独立中学,否则就得“依循政策”,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当时的联盟政府,依据《拉曼达立报告书》(Laporan Rahman Talib)的建议,把我国的中学,分成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中学(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 )和其他语文(其实就只有中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独立中学(Sekolah Menengah Persendirian)。
坚不依循“政策”才转为独中
而所谓的依循政策,就是逼迫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成为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至80年代以后其实也已完全不存在)。
根据董教总的资料,当时全马(马来西亚未成立,含新加坡但不包括沙巴和砂拉越)共有七十多所华文中学。经过一轮改制风暴的洗礼,仅有16所坚持不改制,率先成为“独立中学”。后来,由于发现政府给予改制学校的承诺与保证纷纷跳票,加上地方上辍学孩子的实际需求,因此纷纷复办独中,才得以回升至37所(西马)。
独中统考获得国际大学认可
至于统考,是随着1973年发起的独中复兴运动后,一项非常具前瞻与实在的教育工程。1975年开始举办第一届统考至今30几年后,凭着民间对教育的热诚,董教总的专业努力,这项文凭逐渐受到国际间的认可和重视,它的水平受到了全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肯定,学生在世界各国大学的表现更是标青。
由于单元化教育政策使然,国阵根本就不会承认独中与统考。但是由于华社的强烈需要,因此有实际的选票压力,就只好以“私立教育”的方式让其存在。回溯起董教总的内部记录,70年代创办统考时,时任教育部长的前首相马哈迪,虽曾威胁使用军队对付董教总领导,但最后不得不屈从,以“当着内部考试”为由,让统考顺利举行。
马华仍不愿承认“政策”事实
政策就是政策,必须依从。如果政策不允许成立,当然就不能法理兼具的让统考存在,自然也不能给予制度性的拨款。慕尤丁说了真话,必须赞扬,反观马华的领导,至今依然还在硬拗,模糊其词。
魏家祥要华社继续争取,不要因为“政府”“暂时”不承认统考就放弃,并说马华会继续和华社并肩作战。这已说明,马华公会的这些所谓领导,至今还是没有从308和几场补选成绩华裔选票大量倾向民联获得启示,继续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堆里,逃避政策不允许的实际情况。
其次,魏家祥的谈话,更加突显马华在国阵内的窝囊。为何华社需要“继续争取”?如果华社“继续争取”,那么要向来自称代表华人的马华公会在政府里干嘛!独立50多年后,为何作为建国民族的华社,还需要和马华并肩“作战”?国阵政府真的是“暂时不承认统考”?那么,请魏家祥告诉我们,何时是国阵修改暂时政策的时间表。要华社继续争取,是否已告诉我们,马华根本就没有能力改变上述的政策?
如今实行中的《1996年教育法令》,在绪论中,明确的表明要“建立一个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教育制度”。此外,第17条(1)条文,规定国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下,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但是,在第28条下所设立的国民型学校,以及由部长所豁免的任何其他教育机构,则为例外。(注:“国民型学校”是指华小、淡小等)。政策如此,魏家祥或马华要如何改变?如何争取?
民联表明接受各族语文教育
相对的,民联三党无论在党纲或竞选时的宣言,都明确的表达接受各民族语文教育。只有这样的法源依据,才能在制订政策时,形成多元的教育政策;才能对像独中这样的学校及统考这样的考试,依法给予制度化的拨款与承认其文凭资格,纳入国家教育的一环,成为国民接受教育的一个选项。
如今,民联执政的州属,政府已按各语文教育学校的实际需要批核土地,并在没有中央政府的税收支援下,运用州内微薄的税收,给予各源流学校经济援助。雪州今年开始对华小、淡小和人民宗教学校各拨400万,独中200万元就是一例。这样的经援项目,实际上就是有接受多元文化教育的法源条件,才得以落实。无须等到大选或补选,更无须谁向谁争取,而是政府应该做的事,在政策面下手,对教育的事业进行有效的规划。
慕尤丁不能拨款给独中的说法,实际上也为过去国阵每每在大选或补选来临时,大事拨款给华校(包括独中),更包括一些州属,如沙巴和马六甲州政府每年拨款给独中的做法,制造了政府“胡作非为”的印象。
这些钱可都是人民的钱,如果政府管理人民的钱,法律上不能拨给的,因政治需要却被滥用,那么,这个政府就根本不配当政府了!因为这是知法犯法。如果因为某类型学校(如独中),需要经济上的支援(毕竟是为国家培育英才,而您又允许它存在),那么就应该修订/制订相关的政策,让这些拨款合理化,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如现在,因为新首相,当然包括新副首相兼教育部长刚上任,为了要制造“亲民”的假象,才和七大华团会面,并且根本就不是“听取民意”,而是宣扬政策,宣传意义大于实质,更不经意的突显了马华无能为力的一面,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呀!
据《当今大马》报导,这名巫统署理主席连续以国语与英文,强调独中的“独立”字眼,因此就无法获得政府的拨款资助,并说,如果它们要援助,就必须依循现有(教育)政策。不过既然它们要自由和独立,政府就不应该资助独中;至于统考,由于不属国家教育政策,因此政府不会承认这种文凭。
慕尤丁至少比马华部长“坦诚”
这是历届教育部长中,甚至是国阵的部长中,第一位公开坦承,不承认统考文凭是“国家”(国阵?)的教育政策,当然,“独立中学”的由来,也与国家教育政策有关。
相较于马华的副教育部长,慕尤丁显然坦诚得多了。他告诉我们,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阵许多领袖,实际上一直在欺骗华社。
自《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并实施后,原来在属于国家教育主流的华文中学,瞬间被迫成为独立中学,否则就得“依循政策”,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当时的联盟政府,依据《拉曼达立报告书》(Laporan Rahman Talib)的建议,把我国的中学,分成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中学(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 )和其他语文(其实就只有中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独立中学(Sekolah Menengah Persendirian)。
坚不依循“政策”才转为独中
而所谓的依循政策,就是逼迫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成为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至80年代以后其实也已完全不存在)。
根据董教总的资料,当时全马(马来西亚未成立,含新加坡但不包括沙巴和砂拉越)共有七十多所华文中学。经过一轮改制风暴的洗礼,仅有16所坚持不改制,率先成为“独立中学”。后来,由于发现政府给予改制学校的承诺与保证纷纷跳票,加上地方上辍学孩子的实际需求,因此纷纷复办独中,才得以回升至37所(西马)。
独中统考获得国际大学认可
至于统考,是随着1973年发起的独中复兴运动后,一项非常具前瞻与实在的教育工程。1975年开始举办第一届统考至今30几年后,凭着民间对教育的热诚,董教总的专业努力,这项文凭逐渐受到国际间的认可和重视,它的水平受到了全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肯定,学生在世界各国大学的表现更是标青。
由于单元化教育政策使然,国阵根本就不会承认独中与统考。但是由于华社的强烈需要,因此有实际的选票压力,就只好以“私立教育”的方式让其存在。回溯起董教总的内部记录,70年代创办统考时,时任教育部长的前首相马哈迪,虽曾威胁使用军队对付董教总领导,但最后不得不屈从,以“当着内部考试”为由,让统考顺利举行。
马华仍不愿承认“政策”事实
政策就是政策,必须依从。如果政策不允许成立,当然就不能法理兼具的让统考存在,自然也不能给予制度性的拨款。慕尤丁说了真话,必须赞扬,反观马华的领导,至今依然还在硬拗,模糊其词。
魏家祥要华社继续争取,不要因为“政府”“暂时”不承认统考就放弃,并说马华会继续和华社并肩作战。这已说明,马华公会的这些所谓领导,至今还是没有从308和几场补选成绩华裔选票大量倾向民联获得启示,继续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堆里,逃避政策不允许的实际情况。
其次,魏家祥的谈话,更加突显马华在国阵内的窝囊。为何华社需要“继续争取”?如果华社“继续争取”,那么要向来自称代表华人的马华公会在政府里干嘛!独立50多年后,为何作为建国民族的华社,还需要和马华并肩“作战”?国阵政府真的是“暂时不承认统考”?那么,请魏家祥告诉我们,何时是国阵修改暂时政策的时间表。要华社继续争取,是否已告诉我们,马华根本就没有能力改变上述的政策?
如今实行中的《1996年教育法令》,在绪论中,明确的表明要“建立一个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教育制度”。此外,第17条(1)条文,规定国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下,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但是,在第28条下所设立的国民型学校,以及由部长所豁免的任何其他教育机构,则为例外。(注:“国民型学校”是指华小、淡小等)。政策如此,魏家祥或马华要如何改变?如何争取?
民联表明接受各族语文教育
相对的,民联三党无论在党纲或竞选时的宣言,都明确的表达接受各民族语文教育。只有这样的法源依据,才能在制订政策时,形成多元的教育政策;才能对像独中这样的学校及统考这样的考试,依法给予制度化的拨款与承认其文凭资格,纳入国家教育的一环,成为国民接受教育的一个选项。
如今,民联执政的州属,政府已按各语文教育学校的实际需要批核土地,并在没有中央政府的税收支援下,运用州内微薄的税收,给予各源流学校经济援助。雪州今年开始对华小、淡小和人民宗教学校各拨400万,独中200万元就是一例。这样的经援项目,实际上就是有接受多元文化教育的法源条件,才得以落实。无须等到大选或补选,更无须谁向谁争取,而是政府应该做的事,在政策面下手,对教育的事业进行有效的规划。
慕尤丁不能拨款给独中的说法,实际上也为过去国阵每每在大选或补选来临时,大事拨款给华校(包括独中),更包括一些州属,如沙巴和马六甲州政府每年拨款给独中的做法,制造了政府“胡作非为”的印象。
这些钱可都是人民的钱,如果政府管理人民的钱,法律上不能拨给的,因政治需要却被滥用,那么,这个政府就根本不配当政府了!因为这是知法犯法。如果因为某类型学校(如独中),需要经济上的支援(毕竟是为国家培育英才,而您又允许它存在),那么就应该修订/制订相关的政策,让这些拨款合理化,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如现在,因为新首相,当然包括新副首相兼教育部长刚上任,为了要制造“亲民”的假象,才和七大华团会面,并且根本就不是“听取民意”,而是宣扬政策,宣传意义大于实质,更不经意的突显了马华无能为力的一面,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呀!
金明 5月30日 上午11点05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