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5, 2012

ASDsd

介绍好书

纯粹是介绍一本书籍而已,这本《全球顶级大师均虔诚信奉 -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 马克.泰尔著。对于一些迷惑的投资者,可能你有很好的技术分析能力,但是就是欠缺一些俄心理素质的理念,这可能可以给予帮助。


作者发觉两人的投资方法有如天囊地别,但是两人的思念、决策过程都有相同之处。


作者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了神经语言程序学 (NLP,最简单的方法是应用心理学),多年前,他采纳了巴菲特与索罗斯的制胜投资习惯,卖掉手中的所有商业权益,从此专事投资,和编辑出了这个心法。取自于目录的摘要:


虽说你得成为像爱迪生那样的天才才能发明电灯炮,要打开一盏灯却不需要成为天才。在天才已经为我们铺好道路的情况下,要制作一个灯泡也不需要成为天才。对投资者来说,这条道路已经铺好了,那就是巴菲特、索罗斯和其他投资大师的虔诚奉行的思考习惯和方法。


业绩的提高并不是采纳制胜投资习惯的唯一好处。你可以从容地做出投资决策。你甚至可能发现投资有利于你保持心态的平和,不再是一件令你紧张的事情。在看到别人的成功时,你不会再羡慕、迷惑和自我怀疑。你可能会想:“哦,这是种有趣的投资方式 。。。 但不是我的方式”。你不会再随着“市场先生”的情绪而变化。


制胜习惯一: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
保住资本不仅仅是第一个制胜习惯,也是投资大师的所有法则的基础。


制胜习惯二:努力回避风险
大多数投资者相信,承担的风险越大,利润越高。但投资大师不相信风险与回报是相等的。他们只在乎平均利润期望值为正的前提下投资,因此投资风险很小,或根本没有风险。


制胜习惯三: 发掘你自己的投资哲学
不管买卖,投资者所做的每一项决策都来源于他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看法;也就是说来自于他的投资哲学。他们都用了长时间的思考发展起了他们自己明确具有内在连续性的投资哲学,不会跟风而变。


制胜习惯四: 开发你自己的个性化选择,购买和抛售投资系统
投资大师的衡量依据是他的投资标准。他们投资标准告诉他们应该投资于什么类型的投资对象。他们应用了自己的标准去寻找符合自己的投资对象。尽管大家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系统都是根据12个评价要素建立起来。


制胜习惯五: 分散化市荒唐可笑的
当你对一笔交易十足信心,你必须全力以赴。持有大头寸需要勇气。用巨额杠杆攫取利润需要勇气。但对索罗素来说,如果你对某件事判断正确,你拥有多少都不算多。


制胜习惯六:注重税后收益
真正好的管理者不会早上醒来后说:“今天我要削减成本”。这无异于起床后再决定去呼吸


制胜习惯七: 只投资你懂得领域
同上帝一样,市场只会帮助那些帮助他们自己的人;同上帝不一样的是,市场从不原谅那些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


制胜习惯八: 不做不符合你标准的投资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知道多少,而是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己不知道的是什么。


制胜习惯九: 自己调查
每个人都想找出让他们变成大富翁的投资机会,答案很简单:靠自己。他们不断寻找符合标准的新投资机会,积极进行独立调查研究,并且只愿意听取那些他有充分的理由去尊重的投资者或分析家的意见。


制胜习惯十: 有无限信心
如果坚持自己的投资标准,就会有找不到任何投资的对象的时候甚至是时期。但他们都有无限的等待耐心。“一种近乎懒惰的沉稳一直是我们的投资风格的基石”。


制胜习惯十一: 即可行动
对于他们,做出投资决策是在黑与白之间,没有灰色地带。要么符合和不符合。如果符合就要立刻行动


制胜习惯十二:持有赢钱的投资,直到事先确定退出条件成立
不管你的投入时间、心血、经理和金钱,如果没有事先确定退出策略,一切可能会化为乌有。正因如此,他们从不会在不知道何时退出的情况下就投资。


制胜习惯十三: 坚定遵守你的系统
从基本投资哲学到投资选择方式再到详细的买卖法则,每个投资大师都有自己的设计。所以他们从不会在诱惑之下怀疑自己的系统


制胜习惯十四: 承认错误,立刻纠正
他们重视的是避免错误,并在发生时即可纠正。


制胜习惯十五: 把错误化为经验
投资大师会清理不理想的投资,然后分析错误。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不重复错误,必须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其二,在知道少犯错误下,会让他的系统加强;其三,直到现实是最好的老师,而错误则是这个老师最好的课程。




制胜习惯十六: 交学费
如果一个投资者认为他要做的只是寻找神杯、正确的公式、图表的秘诀或某个能告诉他做什么和何时做的大师,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拥有他们的投资技能。“交学费”可能是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是他们都用了几乎20年才完成这个过程,但他们是以一种非系统化的方式走过这段路的。




制胜习惯十七: 永不谈论你正在做的事
如果一个像他们投资者将他们的意图公告天下,最糟糕的就是迎来各个蜂拥而至,推高价格。


制胜习惯十八: 知道如何用人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相比一般投资者,他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委派给其他人。但其中的原理是相同的:解放他的大脑,让他把心思集中在他擅长的事项中。


制胜习惯十九: 生活节俭
投资大师的成功基础都“保住资本” 正是以节俭思想为根基的。


制胜习惯二十: 工作与钱无关
世界上有两种赚钱动机:一是 “远离”,二是“追求” 。正是激励 “远离” 和 “追求” 的动机组合,激励他们不断前进。作为副产品,他们积累了惊人财富。对他们来说,赚钱不是终点,只是通向终点的道路。


制胜习惯二十一: 爱你所做的事,不要爱你所拥有的东西
任何一个大师级的人物都有一个特性:他们的动力是行动的过程,激励他们的是行为而不是成果。成果,不管是金钱还是奖牌,只是对进入 “心流” 境界的附加奖励


制胜习惯二十二: 24小时不离投资
他们如此成功,就是:投资是他的一切,不仅仅是职业。每时每刻都会考虑投资。


制胜习惯二十三: 投入你的资产
所有成功商人可能都已经将他们大部分资产投入他们自己的企业。因为只有在自己的企业里,他们才知道如何更轻松地赚钱。他们喜欢吃“自己做的饭”


================================================



投资哲学

以下所谈不关系到任何投资事项的风险,不关系到有关投资事项的不当。风险是什么?风险在我眼中就是,你对于投资所做出的评估、努力、分析有多少?还有你要知道你知道的是什么,还有不知道的是什么就可以了,尽量把投资范围缩减至自己能控制的所在就好。如巴菲特的名言:市场像上帝一样,它会照顾那些懂得自己干什么的人;市场和上帝不一样的是,它不会原谅那些一无所知的投机者。

以下是段虚拟的对话:
甲:我想多元化自己的组合。
乙 :多元化是愚蠢的组合,唯有集中化才能管理好自己的组合,而且容易分配资金。
甲: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
乙 :你在二十只股票里容易找到翻倍股呢?还是五只股票?
甲 :二十只里可以让我减低亏损的几率,只要其中十五只是不亏的就可以稳赚了,五只太冒险了,只要两支股票大亏,我就没赚了。
乙 :那么你要在五只里选出不亏的容易,还是二十只里选出不亏的比较容易?

以上的分析是对于那些懂得自己在干什么的人较有益处。如果一个投资者懂得自己的分析、观察,那么就意味着他懂得如何控制风险,或者说他已经懂得把风险降到最低,把自己懂的东西限制在自己的范围里,那么他就无需顾虑要如何平衡自己的亏损几率了。他的烦恼是,限制他的唯有他能够买入多少而已。

甲:我最近在做外汇和期货交易。
乙 :你会吗?你的股票投资收入已经非常棒了。
甲 :我可以学。反正我们要积极向不同的领域学习嘛。我的股票投资那么成功,看来外汇和期货一定行的 (很有信心),可以让我更快赚到更多的收入。
乙 :我只能说你是带着厚厚的一本支票簿进入市场而已。

投资不是足球赛,足球赛有九十分钟,或者加时赛,如果没有分出胜负,那么就来点球生死大战。投资是很长时间的,马拉松式的直到永远,不需要分胜负。

投资也不是和考试般一样,需要精通十项科目,样样得到A1 。你明白了为何那么多的优等生不能做好投资吗(没有刻意贬低他们)?可能他们觉得自己成绩了得,投入市场一样行。

我们欣赏冒险家甚至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刺激,但是不同的是我们不做那个冒险家,因为我不想冒险。我相信很多投资大师,包括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有同感,他们只做精通于自己领域的事项。

其实,一生人中只要精通和专著一样赚钱的事物就好了,为何要冒险去涉及那些不知道的领域呢?我们真的无需挑战自己的极限,那是浪费时间和极蠢的行动。

投资就是要懂得不亏损,保本和生存最重要。赚钱是第二。只要做到以上几项,最重要的是如何懂得控制风险,那么我告诉你,你就能明白保本比赚钱来得重要了,在你懂得控制风险下,其实赚钱会随之而来的。

没有人喜欢亏损,包括巴菲特和索罗斯他们这些投资大师,那么你呢?所以我不明白为何还要冒险去投资那些你不明白的领域,除非你对于自己的投资领域不很了解或者没有信心,不然你不会放弃它的,而去学第二样的事物,真的很浪费时间。

如果你还是执着,那么你最好就是要对得住自己的钱包或者家人、朋友对你的信任

============================================



巴菲特成功第一大原则:能力圈原则


作者 刘建位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2012-01-14 11:35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1/1347474.html


一、巴菲特认为
投资成功最重要的是能力圈原则
苏格拉底最推崇的一句话是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什么事情是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什么事情却不是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
巴菲特(1996)告诉我们投资成功最重要的是能力圈原则:“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selected)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巴菲特如何画出自己能力圈呢?
“围绕你能够真正了解的那些企业的名字周围,画一个圈,然后再衡量这些企业的价值高低、管理优劣、出现经营困难的风险大小,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业”。

对于能力圈以外的公司,无论别人怎么看好,巴菲特根本不理,哪怕错过再大的赚钱机会,也不会后悔一点,因为这在他的能力圈以外不该他赚的钱:“我错过了参与投资手机的好机会,因为手机行业在我的能力圈之外。”

但是对自己能力圈以内的公司,巴菲特会拼命努力研究分析:
“我将会每次选择一个行业,逐步成为能够相当精通6个行业的专家。我不会简单接受关于任何一个行业的传统看法。我要努力研究分析得出自己的独立看法。如果我选择的是一家保险公司或一家造纸公司,我会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处于这样一个情境之中: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将是我们整个家庭拥有的唯一财产。我应该对这家公司做些什么?我要考虑哪些东西?我担心什么东西?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会走出办公室,去与客户们交谈。我要弄清楚,与其他同行企业相比,我们这家公司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如果你这样做了研究分析的功课,那么你就有可能会比管理层更加真正了解这家公司。”

二、能力圈如同朋友圈一样贵精不贵多
我觉得能力圈如同朋友圈一样,关键在精不在多。一个真正的好友足够你幸福一生了,一个能力圈内的好公司就足以让你享用一辈子了。
巴菲特说:“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1951年,20岁的巴菲特发现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是GEICO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后,开始对这家公司产生了兴趣:“我20岁时把自己一半的财产都投资到了GEICO股票上。”

三、巴菲特成功关键在于坚守能力圈
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的无知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用孔子的话就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什么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投资大师中,只有巴菲特在2008年通过投资成为身家620亿美元的世界首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巴菲特特别能够自制,总是能够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
巴菲特曾经说:“我对IBM创始人之子托马斯·沃森了解一些。我可以告诉你他说过的一句非常聪明的话:‘我并不是一个天才。但在某些方面相当聪明,我就一直专注于这些方面。’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建议,也适用于股票投资。”
看看巴菲特过去40多年的股票投资组合,你会发现巴菲特长期持有自己从小就非常熟悉的公司:他6岁就卖过的可口可乐,他13岁开始做报童送了三年的《华盛顿邮报》,他经常使用其信用卡的美国运通,生产他天天用的剃须刀的吉列(后来并入宝洁),却几乎没有一家是高科技企业。
巴菲特解释说:“我们努力固守于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了解的公司。这意味着那些公司具有相对简单且稳定的特征。如果企业业务非常复杂而且不断变化,那么我们就实在是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去预测其未来现金流量。碰巧的是,这个缺点丝毫不会让我们感到困扰。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只要能够尽量避免犯重大的错误,投资人只需要做很少几件正确的事情就足以成功了。”
坚持能力圈原则,最大困难在于,如何能够抵挡住为了追逐更多利润跨出能力圈的诱惑。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高科技股大牛市,巴菲特却一股也不买,尽管这让他在1999年盈利只有0.5%,而当年股市大涨21%。巴菲特却依然坚持能力圈原则:

“我们的投资原则如果运用到科技股上也会同样有效,但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具体运用。如果我们今年亏了钱,我们会在第二年赚回来,并向你解释我们是如何做到的。我确信比尔·盖茨运用的是和我们同样的投资原则。他理解高科技企业的方式与我理解可口可乐或吉列公司这些传统企业的方式一样。我可以肯定地说,他同样也是寻找一个投资的安全边际,我可以肯定,他估算安全边际时,就像他拥有整个企业一样,而不是仅仅拥有一只股票。所以,我们的投资原则对于任何科技股都同样适用。只不过我们并不是能够把这些原则具有运用到科技股上的人而已。如果我们在自己的能力圈里面找不到值得投资的企业,我们并不会因此就去扩大我们的能力圈。我们只会选择耐心等待。”
结果从2000年开始,美国股市网络股泡沫破裂,股市连跌三年,跌幅超过一半。巴菲特这三年却盈利10%,大幅跑赢市场。

四、巴菲特不断拓展能力圈
可能是由于巴菲特和盖茨的友谊越深,两人的交流讨论越来越深入,把巴菲特对高科技的了解推升到更高的水平。(2005年盖茨加入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巴菲特现在也会用电脑上网,用谷歌搜索,也会收发电子邮件。巴菲特在不断扩展他的能力圈。
2002年,巴菲特投资Level 3高速网络通信公司5亿美元。巴菲特对Level3通信公司充满信心的一个原因是人,他的老友沃尔特·斯科特担任董事会主席:“有时候,你会在你的能力圈之外进行投资。Level3通信公司就是我在能力圈之外的投资之一。但是我是把赌注押在人的身上,我觉得我非常了解这个人。有些时候别人也会把赌注押在我的身上。”
1999年,巴菲特收购了GreatLakes化学公司6.8%的股份,还收购了TCA有线电视公司8.1%的股份。2003年购买了Nextel5亿美元的债务和优先股。他还收购了全球第七大电子元件销售企业TTI公司。
随着电脑时代的发展,也随着巴菲特对科技的理解,巴菲特不断扩大了自己的能力圈。他在2011年买入107亿美元IBM股票。
巴菲特2011年11月14日接受CNBC访问时,记者问:“这次投资IBM是不是你完全改变了你研究科技股的基本原则了呢?”
巴菲特回答:“我关注研究所有股票,但我研究的结论是,大部分公司我根本无法预测它们未来的经营发展前景。”
记者又问:“你研究后认为IBM更大程度是一家服务公司而不是一家硬件和软件公司,几乎不再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巴菲特回答:“IBM是一家帮助企业IT部门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的公司。”
巴菲特对科技企业的胃口远远不止这107亿美元的手笔。

2011年圣诞节,巴菲特写给圣诞老人的2012年新年愿望名单列出他最想收购的企业。名单上先是几家已完成而被划去的公司,这是巴菲特已经完成收购的公司: GEICO、伯灵顿铁路、物流巨头McLane。后面是巴菲特希望收购的三家企业: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富国银行、谷歌。
82岁的巴菲特竟然想要收购谷歌这个全球市值最大的高科技企业,等他100岁时,他的能力圈会拓展到多么巨大呢?


============================================


最近和友人的一段对话,大约摘录:

友:听说你买了padini ,最近可发了吧?
我:padini 是去年买入投资来的。

友:看过investalk一些人的记录,他们买的价格可是比你低哦,你有何看法?
我:我自认都是没有运气的一群,哈哈。我只能告诉你,我只是一个价值投资者,而不是价格投资者,我注重价值的被低估和行业的成长而以。我以那个价格买入的开始时,就认定它是被低估了,就那么简单咯。

友:你当时没有害怕吗,记得当时越掉越低的。
我:现在证明我没有什么好怕的吧,如果说当时不怕你一定不信,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我惟有去巡视padini的店面咯,去思考未来服装业的去向是不是对的,去参阅欧洲的经济资讯,然后再来独立分析与思考。当然最重要的是写点东西在investalk解压,看那里的人的探讨热诚去到那里咯。

友:那么香港股票呢?不怕?
我:倒有点害怕的,毕竟那里流动率十分大,我的功力不是超强的那种,不过我还是坚信我的安全边际法则不会让我十分难堪。在这里可以更加巩固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不要害怕亏损,不要死抱着当初买入的那个价格不放,不要被亏损的意念影响你。我做了一点对冲,其实也是所谓的高卖低买,不过是没赚得那种是亏着卖,然后再以比当初低更多的价格再买进而以。我做这个选择,第一是我对个股的被低估与成长的信心与分析才如此判断;第二,是因为现金不够多,不能越低越买越开心。

友:现在你又对了?
我:运气偶尔要靠向我吧,哈哈。

友:通常投资一间企业,难道你只是上investalk吹水,研究财报吗?
我:我投资padini,可以做到去padini闲逛看人潮,当然我一定会买几件衣服来穿。甚至我可以写email去向管理层反映一些讯息,包括环保信息给他们。以前投资云顶大马,我也时常如此。投资香港那里,我就一直关心中国的消费情况,那里的所有经济新闻。渐渐地,阅读那里的资讯变成了一种习惯,也变成了一种知识与资讯的吸收,一举两得。毕竟我也是投入很多金钱,当然要认真。

友:对于资本增值与股息有何看法?
我:资本增值人人都爱。但是我想以另一个角度去看。首先资本增值和股息的次序是有先后的,企业家一般上比较注重收入和自由现金流的,只要企业赚钱,股息自然就会多,那么资本增值自然就会跟着来的。还有心态要对,如果一味追求资本增值的话,很容易堕入陷阱的。就好比买大小一样,不会每盘都中。股市更加危险,当你在牛市开始赚钱时,然后去追求资本增值的游戏就越危险,我是指那些换手率十分高的人。当A股开始上升,你抛售,然后买入B股时,你认为它还是属于低价格,就很危险了,因为B股可能也开始上升不少。当然再买入C股时,那更加危险了,可能全部都上到顶了。

友:我大概了解你的想法了。
我:目前我的level只能到这里。

结束。

No comments: